「欧阳:超大规模国家的经济有何特征和规律?」正文
按语
经济学发展遵循一条基本规律,即经济理论的重要程度往往取决于被解释的经济现象的重要程度。近年来,大国经济现象日益成为一种新的国际经济现象,根据复旦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基地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09-2010),美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国际竞争力总指数分别居世界第1位、第2位、第15位、第19位和第22位,这些国家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上都是超大规模的典型大国。科学地解释大国经济现象,从大国经济的典型化事实中寻求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构建大国经济研究的理论体系,已成为新世纪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
大国经济研究的理论雏形
国内外有许多经济学家都对大国经济做了初步研究。首先明确提出“大国”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他在1965年出版的《现代经济增长》和1971年出版的《各国的经济增长》两部著作中,研究了“大国”和“小国”的概念,分析了国家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了大国在经济发展上的某些特征,包括大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性、大国经济发展的内力拉动以及大国的国内市场及资源条件允许其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越性,同时还具体分析了国家规模与对外贸易、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的关系。随后,霍利斯・钱纳里和莫伊思・赛尔昆在1975年出版的《发展的型式》一书中,专门研究了大国型式和大国模式问题,认为大国型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比较平衡发展、在发展的较早期改变经济结构以及投入和储蓄水平比较高、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等方面,而其劣势主要表现在比较封闭以及政治和行政管理困难等方面。后来一些西方学者研究了大国的划分标准、驱动因素以及大国经济的传导性,分析了大国兴衰、大国复兴、新兴大国崛起的原因及规律。
国内学者对大国经济的研究是从张培刚教授开始的,他在1992年出版的《新发展经济学》中提出,应重视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并试图探讨大国发展的问题,包括大国的特征、大国发展的难题和大国的特殊道路。同时,他分析了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特点:一是国内消费需求和市场容量较大,外贸比重较低;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对资金需求量大;三是采取内向型发展政策,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四是拥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国内市场规模大等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优势。随后,国内学者对大国经济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从2006年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国内外学者关于大国经济发展的思想观点,已经孕育着大国经济学理论的雏形。然而,现有研究还存在对象不够明晰、内容比较分散等问题,有必要通过广度和深度的拓展,在核心原理和学科研究上取得突破,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
大国经济的研究对象和思维逻辑
大国经济研究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即超大规模国家经济的现象、特征和规律。为了划分大国经济研究对象的边界,首先需要科学分析大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国内外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大国进行了界定:第一种是采用单项总量指标,如库兹涅茨和钱纳里以人口为尺度界定大国;第二种是采用多项总量指标,如张培刚和童友好以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资源状况及市场潜力、经济规模为尺度界定大国;第三种是采用经济学定价原理,如郑捷以能否成为某种国际市场中价格的制定者为尺度界定大国。
笔者筛选出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经济总量三个易于量化或排序的初始条件,将大国定义为:同时具有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和经济总量大的条件,并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综合考虑这三个指标,可以遴选出24个大国:中国、印度、美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埃及、埃塞俄比亚、刚果、伊朗、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苏丹、南非、哥伦比亚。2008年全世界国家(地区)总数为224个,大国的比例为1/10,这种比例是比较适合的。同时,还把大国分为三个层次:特大国、中等大国和一般大国。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可以将三项指标均居世界前列的特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作为大国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经济学研究大致上包括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最后到规律发现的过程。为此,研究大国经济应遵循从描述“现象”到分析“特征”再到揭示“规律”的思维逻辑。大国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大国经济现象、大国经济特征和大国经济规律三个层次,具体研究过程也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零散事实,描述大国经济现象;第二步是刻画典型化事实,分析大国经济特征;第三步是研究内在机理,提示大国经济规律。
大国经济研究的核心原理和基本理论
所谓核心原理是指一种理论的中心内容或观点,这种理论的全部内容及整个体系都是由核心原理派生出来的。大国的基本涵义是国家规模,大国经济即国家规模约束下的经济,大国经济研究的核心原理即规模优势原理。“规模经济”即大规模生产的经济节约,即生产规模与产品的最低可能成本之间的关系。
对规模经济和规模优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分析了分工产生的原因,认为分工的程度“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这就提出了市场规模问题。沿着斯密的思路,马歇尔、库兹涅茨等分析了规模生产的专业化优势;钱德勒、波特等分析了扩大规模和范围而形成的规模效益;克鲁格曼、杨小凯等分析了市场规模与分工演进的内在关系。笔者认为,规模优势原理最能反映大国经济特征,大国经济的各种特征都是由规模特征所派生的,大国经济研究的其他原理也是由规模优势原理所派生的。
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可持续发展、体制转型和宏观管理的任务,与此相适应,大国经济研究应着重于大国经济发展、大国体制转型和大国政府管理,这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大国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其中每个部分都体现着国家规模的特殊性要求及规律: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主要研究超大规模国家的发展目标、动力和战略,探讨构建大国综合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大国体制转型理论主要研究超大规模国家的转型目标、转型内容和转型模式,探讨通过渐进方式推进体制转型、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大国政府管理理论主要研究超大规模国家的行政管理、财政管理和政府调控,探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及在非平衡增长中协调发展的路径。
大国经济的研究方法和范畴体系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完成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需要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比如,运用分析综合方法,从自然资源、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市场潜力和对外贸易等大国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到大国经济增长动力系统的综合;从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和美国经济发展的大国效应的分析,到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的综合。运用建模分析方法,首先提出三个假设:经济增长要受国家规模影响、大国经济系统是开放的、大国经济体制是适宜的,然后构建大国规模优势通过分工深化、产业推移、内需拉动、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型,从中揭示大国经济增长的特殊性机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和美国经济增长特点进行比较,从中概括出大国经济增长的普遍性机理。通过对大国与小国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比较,从中概括出大国经济不同于小国经济的特殊性机理。
范畴是一种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形式,也是认识的工具。认识过程的丰富内容可以通过一系列范畴表现出来,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可以通过一系列范畴建立起来。因此,大国经济学学科体系需要以反映大国经济普遍性的范畴来构筑。比如,通过大国、大国经济、大国特征、大国优势、大国战略的范畴,可以在思维中再现大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通过规模、国家规模、规模经济、规模优势的范畴,可以在思维中再现大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效应;通过差异性、多元性、互补性、匹配性、耦合机制的范畴,可以在思维中再现大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机理。这些范畴是在分析大国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但在大国经济的范围内又具有普遍性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