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群:新的增长点在哪儿」正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了2014年经济工作,并提出了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此次会议最大的亮点就是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资源环境约束等九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适应新常态的过程,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体制机制的全面完善,充满风险和挑战。所以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GDP增长有压力吗?
2014年中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从前三季度的增长来看,尽管遇到的各种困难比较多,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但是经济继续保持了大体平稳增长的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是7.4%。从第四季度的情况来看,全年实现经济增长应该可以保持7.4%左右的水平,完成年初预定的7.5%左右的目标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看到2014年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的涨幅是1.4%,因此实现全年CPI的涨幅不高于3.5%的目标是有把握的。在新增就业方面,目标是全年新增就业不少于1000万人,实际上1月至9月份新增就业已经达到1000万以上。所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还是比较扎实的,改革的推进也取得了很多实质性的进展。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我认为可以在略高于7%的水平上稳定下来,这也意味着我们增速换挡任务的基本完成。我们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增速换挡,从高增长转换到中高增长,而这个中高增长的底部我认为在2015年将大体建立起来,即略高于7%。
在出口增长方面,2015年会和2014年的水平大体相当。消费的增长从实际增长率来看,2015年和2014年的水平也会大体相当。而投资的增长,随着房地产的调整,从比较剧烈转到比较温和,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在一个模式更新和项目更新的支持下,会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
所以这三驾马车会由弱转稳,进而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由弱转稳。世界经济逐步的趋稳,我们人民生活改善的态势持续平稳,房地产的转型调整转向温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整个面向现代化的国土治理目标更好地结合,一系列需求因素支持经济略高于70jr的平稳增长。
此外也要注意到,随着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转型升级活动越来越普遍,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工业制造业的转型调整、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平稳发展,正在使创新驱动的能力不断增强。如果说“十二五”是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那么“十三五”我们最重要就是要全面适应这个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整个中国经济在新阶段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更高的起点。
因此,这样的增长水平是可持续的。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全面适应新常态将成为首要任务。这可能也是在“十三五”期间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来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
如何适应新常态?
如果说“十二五”是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那么“十三五”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为整个中国经济在新阶段、新环境下,实现一个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更高的起点。
针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压力,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托底”的任务仍然很重要。从历史经验和国际比较看,防止经济走冷,主要应发挥财政政策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财政政策要有力度。2015年房地产转型调整、房地产投资增长及整个投资增长都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应该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合理确定赤字水平,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准确地把钱用到保障基本民生,稳增长、促转型、支持改革上来,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对各类社会资金、民间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随着通胀压力减小、热钱流入导致的货币投放压力减小等,货币政策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总量措施调整方面的空间有所扩大。另一方面,受无风险利率仍然较高等因素的影响,货币金融领域传统的“赚钱快”的模式仍没有根本改变。因此,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影子银行等高风险融资活动受到监管以后,近期股市的大涨值得高度重视。如果投融资活动不能与实体经济爬坡过坎的艰难转型紧密结合起来,则货币数量增加的效果就始终会与风险累积相伴,货币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就不会形成良性循环。
全面深化改革,要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作用。应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是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加快把前置性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围绕破产退出活动尽快完善和严格风险责任约束机制、资本优化组合机制。破产退出改革重在制度和机制建设,不宜追求数量和规模。针对困难企业和过剩产能的调整,要注意把市场选择和政府支持的作用合理结合起来,既注意优化产业素质,也注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积极稳妥地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抓手。要抓紧制定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在城市范围内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加快城市群内各城市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各个城市群整体功能和承载力的提高,来促进市场、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针对当前人口和相关的买房、用车需求过度集中在一线大城市的现状,各个大城市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兼顾长远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科学调整城市规划布局,努力增加供地能力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支持汽车和房地产市场发展。
“新的增长点”在哪儿?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培育新的增长点”,我认为首先要从13亿中国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的方面来寻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们整个消费增长特点已经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包括从过去的排浪式的、相互模仿式的消费,转到了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因此,在寻找这些消费增长点的过程中,就要有一些更安全,或者有更多创新点的供给来支撑。而这样的增长点,我认为在十几亿中国人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过程中,会持续不断地涌现。
另外,在产业发展当中,我们需要创新驱动,产业要从过去规模的扩张主导转到素质提高来主导,也会带来很多新的增长点。所有这些基于人民生活改善和产业创新形成的增长点,都要依靠市场去发现、培育,这个过程不由政府指定,而由市场在需求发现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
推动全面创新更多的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这也非常重要。从政策上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为此,政府应该加快转变职能,加快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的监管,使这个监管变得更透明、更严格,从而创造一个统一、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那么,可以通过哪些产业来实现创新驱动呢?要从13亿中国人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这一点出发,比如说传统的衣食住行方面,安全的食品、绿色的食品,包括从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手机、电脑、房屋装修材料等,如果能够在绿色环保、安全与更高质量、更多品种和款式以及更多新功能等方面有所创新的话,增长点是很多的。
在居住水平的进一步改善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从城市建设、房地产业的发展来看,在设计水平、建设水平、物业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还有很多创新空间。我们现在要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环保产业发展的增长点非常多。所以,我们围绕居民生活持续的、不断的改善,产业或者说经济新增长点的创新潜力非常大,这也是培育新的增长点的最根本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