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坤 刘陈杰:新常态下的新思路与新对策」正文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展现出新常态时期的特征。我们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7.3%,符合全年目标。同时,通胀水平也将控制在全年目标之下。这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各项政策,有从政府治理层面的简政放权政策,有针对经济短期波动的货币定向调控政策,也有从财税、户籍、国企改革等长远考虑的改革政策。这些短中长结合的一系列政策帮助我们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并会在将来进一步释放制度和政策红利,保证新常态时期的繁荣和稳定。
全年经济运行平稳调结构成果不断显现
相对于2013年,今年我国的经济增速虽有所回落(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我们预计为7.3%),但在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各个产业中的新兴业态发展持续繁荣,经济运行中亮点频出。
一是调结构效果显著。在产业结构方面,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整个经济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需求结构展现新变化。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高约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二是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就业形势较为稳定。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提高。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1082万人,相当于前三季度就完成了1000万人就业的年度目标。
三是信息消费等新兴业态持续繁荣。前3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长49.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增长54.8%。前3季度限额以上企业通讯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31.8%,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近8个百分点。
四是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工作进展顺利。在化解产能过剩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钢铁、电解铝、水泥、光伏、平板玻璃行业的过剩产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在节能减排方面,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高于今年的预定目标。
整体而言,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略有放缓,增速换挡是“调整的阵痛”。增长放缓的背后,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持续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放缓的叠加效应。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有所集聚,同时新经济的成分在茁壮成长。整个中国经济继续在向好的预期方向发展。可以说,宏观稳定、结构有进的良好局面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深化改革,这些举措释放的制度红利和稳定环境共同保证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稳中有进。
改革政策助力释放制度红利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相关改革,对短期稳定增长,中长期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4年期间,在财税、货币、户籍、价格、国企、外贸、房地产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改革举措。回头看清楚,才能在新常态中扎实干起来。从这些措施的目的来看,我们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为了应对短期经济下行风险所采取的短期政策微调和调控政策,第二部分是为了中长期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民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一)为了应对短期经济下滑风险,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定向微调措施,精准发力,既做好宏观调控,又把副作用降到最低。
1、货币政策领域:多次定向发力,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4月22日央行下调县域农商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6月9日央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9月30日央行出台房贷新政:首套还清再贷算首套。对拥有1套住房并已结清相应购房贷款的家庭,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首套房贷款政策。11月21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
2、财政和产业政策领域:适度加快财政支出拨付,督查推动基建项目开工建设。今年6月,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支出预算管理,加快资金支付进度,做好支出预算执行分析评价,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财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部分省(区、市)、国务院部门和单位,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二)为了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政府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从长远着眼、从实际出发、从顶层入手,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释放制度红利。
1、财税改革方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审议通过,财政改革大幕拉开。6月30日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点推出三方面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二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稳定宏观税负、推进依法治税,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三是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在保持中央和地方收入格局大体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合理界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同时,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推进清费立税减轻企业负担。
2、金融改革方面,银行体系的存款保险制度、保险行业的个税递延养老保险试点、沪港通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试点都是重头戏。资本市场建设方面,5月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建立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股票发行制度。保险行业发展方面,8月13日国务院公布保险业国十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试点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沪港通方面,央行证监会联合下发通知,沪港通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建设方面,11月30日存款保险拟实行限额偿付最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征求意见稿规定,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3、简政放权方面,今年花大力气进一步简化或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程序,直接激活了微观经济主体,释放制度红利。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开门办的第一件大事。到今年九月我国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中央层面政府核准的投资事项比2013年减少40%,连同2013年减少的60%,本届政府前两年中央层面的核准项目数量共将减少约76%,对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平稳度过换挡期至关重要。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创业环境进一步改善。转变政府职能是当前形势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而简政放权则是改变政府职能的突破口,是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通过简政放权,放开市场“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看得见的手”。让“放”和“管”有效结合起来,形成现代化的政府管理手段。
4、民生改革方面,户籍制度、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有序推进。户籍和社保方面,2月7日国务院指出将合并新型农村社保和城镇居民社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7月30日国务院指出将要建立居住证制度。国务院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教育领域,高考改革“落地”、教师轮岗“加速”、严惩教师“失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教育领域长期健康发展。医疗体系改革,在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动社会办医、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扎实的进展。体育改革方面,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文件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5、价格、节能减排和土地改革方面今年都出台了较为具体的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方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地让市场定价;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节能减排方面,国务院5月15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根据《方案》,今明两年,我国将努力实现单位GDP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逐年下降3.9%、2%、2%、2%、5%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年分别下降4%、3.5%以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12月2日中央深改组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密切,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
总体而言,这些短期宏观调控的应对政策和中长期利好中国发展的深层次改革举措,保证了中国经济在2014年平稳健康发展,既做到了稳定经济波动,又做到了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惠及广大民生。
2014年政策评价及2015年形势展望
回首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审时度势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相关改革,对短期稳定增长、促进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们始终保持定力、沉着应对、兼顾短期稳定和长远发展,使得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平稳有序,各项事业欣欣向荣。
短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策始终保持定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短期宏观调控政策,始终坚持定向和适度的原则,不用“大水漫灌”,保持宏观经济始终处于合理区间。2014年运用定向降准、不对称降息、公开市场操作创新、再贷款等工具,既服务总量调控,又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财税、金融、简政放权、民生等领域中长期改革措施稳妥推进。其中,财税领域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目标是建立统一完整、法治规范、公开透明、运行高效,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持续的现代财政制度。金融领域,坚持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各项制度、建立健全银行风险防范体系等方向,在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沪港通制度实施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民生领域改革方面,户籍制度、新型城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改革积极推进。
面对即将到来的2015年,我们可能迎来更为艰巨的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中的风险性不确定性因素仍较多,部分经济体受到油价低迷或国内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经济还将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二是国内房地产市场短期难以出现强劲回升;三是环保压力造成经济增长硬约束;四是我国潜在增速稳步下降,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供给因素进一步趋紧,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不断加强。
未来,唯有进一步推进改革,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才能在新常态时期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做到稳中求进。我们对明年经济增长和改革方面的进展充满信心:
2014年的改革和政策效应逐渐释放。为应对2014年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定向调控政策措施,包括定向降准、结构性减税、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建设、稳定外贸、扩大信息体育消费,以及在近期实施的不对称降息和基础设施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等。这些政策红利的充分显现需要一定时间,政策效应将在明年稳步释放,帮助经济稳定增长。
新兴业态方面的发展更为繁荣。随着行政审批的简化,以及一系列鼓励创新和创业政策发挥作用,2015年我国将在信息消费、养老消费、文化休闲消费等方面取得更大发展。这部分消费和服务的发展,将抵御投资增速下滑对经济的影响,既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又优化了经济结构。
重大基础设施领域建设依然成为重点。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依然落后,城市管网和信息通讯设施仍需改善,水利设施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还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同时,“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将带来新增投资需求。这部分投资需求是健康有效的需求,将为明年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
国企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深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等将在明年稳步进入实施阶段。这将为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首2014年,我们在“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下保持定力沉着应对,推出了一些审慎的宏观调控政策,并实现了各项改革事业的稳步推进;想未来,新常态下,我们应当在继续保持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依靠改革进一步释放我国的制度红利,实现我们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