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良: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正文
摘要:在当今中国,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既有很大发展,又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本课题力求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从中总结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发现和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和办法,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
首先,从概念上看,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它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所以我们说县域经济的内涵具有综合性。
其次,县域经济的外延具有圈层性。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发展,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主要是经济协作,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进入目前阶段呈现以下特点:
1、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2、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科学发展,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主要是经济协作,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3、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的级别性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政府级别至少有四个,第一个级别是县市旗,第二个级别是地市州盟,第三个级别是省市区,第四个级别是中央。在县市旗级别上,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级别上,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键性,许多省市区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构,制发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以及“强县扩权”改革等;在地市州盟级别上,正在初步形成“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的局面,但还不够;在中央级别上,要统筹政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级别性要求从下到上、由县到中央的多级别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4、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差异性非常大,在面积上,大的有几万平方公里,小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区,有丘陵,有平原,有海岛;在人口上,多则超过200万人,少则不到1万人;在资源禀赋上,有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的资源优势县,有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良田又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劣势县;在产业上,有的是工业主导,有的是农业主导,有的是旅游和商贸主导;在发展水平上,有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县,有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区县。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要求分类型、差异化方式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5、“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关联起来,做到协调发展。“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指与县域经济紧密关联的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县域社会的建设也要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制约,这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是“县域”本身所不能解决的,必须从更高层面上来统筹的关联因素,如主体功能区建设、城市群(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要求从“县域内”到“县域外”、从“经济性”到“经济关联性”的多角度推进。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内容繁多,体制约束性大,涉及利益方面广,再加上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内在发展能力不足,必须做好多领域、多级别、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统筹推进。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新的内涵和目标概括表述为:以城镇为依托,以非农产业为产业支撑,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县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劳动力素质、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决定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开发的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县城经济。要选好主导产业,找准突破点,实行重点开发,努力探索适合本县情况的增长模式,从资源优势中培育特色,从传统产品中筛选品牌,下功夫打造自己的特色产业。
2、城乡统筹的原则。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是一兴三得的发展:一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二是实现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三是带动了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发展,最后形成城乡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
3、开放带动的原则。要解放思想,打破封闭模式,树立“县外就是外”的全方位开放观念,借助外力求发展,着力把县域经济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放手引进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并购资金,弥补当地生产要素的缺口。选好并推出在国内外有市场、本地有资源、生产有基础的好项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和第三产业,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意识,推动县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我国百强县发展状况
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县域经济进行了表述,并将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从2001年起,每年都对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状况进行了一个评价,到2009年已经是第九届。
1、全国县域经济单位
参加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的县域经济单位不包括县级市辖区,共有2001个(2008年底),其中县级市367个、县1462个、自治县117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
2009年7月25-26号,在湖南长沙县召开了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交流会,发布了第九届百强县名单。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包括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西部百强县、中部百强县和东北十强县,共310个。
2、县域经济强县
(1)总量规模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的总量规模是:数量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的10.84%;县域总面积约108.61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31%;人口约为2204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0%;地区生产总值约为67638亿,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2.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约为3500亿,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2.22%。
(2)发展水平
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65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4680元,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0.42%、138.00%、93.02%。
(3)我们进行县域经济强县评价,可以促进县域之间的竞争,县域经济强县具有这样一些示范作用,我们称之为县域经济强县效应。
A、集聚导向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部分,具有区位或资源等比较优势,是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为经贸合作和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导向。
B、区域崛起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区域崛起的先锋队。强省必先强县,省域经济之间的差距深层次上是县域经济的差距,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是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强县将会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锋队角色。
C、科学示范效应
县域经济强县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县域经济强县发展道路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一是县域经济强县的快速发展营造了全国县域经济“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引导全国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省域内县域经济冠亚军竞争激烈,在第九届评价中,山东龙口市、山西孝义市、宁夏灵武市都赶超为省内第一位。二是县域经济强县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无形压力。对县域经济强县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和“科学发展环境”评价,也促进了县域经济强县的科学发展。县域经济强县科学发展的先导性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提供示范。三是县域经济强县对体制改革的突围,为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探索空间。“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释放活力。
3、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分布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简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具体是:河北省5个,山西省2个,内蒙古自治区2个,辽宁省5个,吉林省1个,黑龙江省1个,上海市1个,江苏省27个,浙江省26个,福建省8个,江西省2个,山东省26个,河南省8个,湖南省4个,广东省2个,四川省1个,陕西省2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个。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名分别是:【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江苏吴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浙江绍兴县、江苏宜兴市、福建晋江市、浙江义乌市、广东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平均规模:人口82.9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67.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89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90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79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约84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75%、16.63%(当年价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在全国百强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