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其华:如何评价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以2010年的调度实践为例

作者:蔡其华发布日期:2011-04-17

「蔡其华:如何评价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以2010年的调度实践为例」正文

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性工程,是长江综合防洪体系的骨干工程,在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17年的建设,三峡工程已经全面建成。2010年汛期,三峡工程迎来了建成以来首次较大洪水的考验,通过精细调度、科学调控,三峡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作用。汛后,三峡水库首次实现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米的目标,三峡工程的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作用。

一、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1. 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形势

长江是一条雨洪河流,流域内雨量丰沛,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约1100mm,但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5―10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90%。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出现时间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果气象异常,上下游、干支流洪水遭遇,就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暴雨量大、历时长,则导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高水位持续时间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防洪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洪工程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长江干堤进行全面加固,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长江的洪水来量远远超过中下游各河段的安全泄量。自1153年以来,宜昌流量超过80000m3/s的有8次,城陵矶以上干流和洞庭湖的汇合洪峰流量在1931年、1935年和1954年均超过100000m3/s,而目前上荆江的安全泄量为60000―68000m3/s、城陵矶附近约60000m3/s、汉口约70000m3/s、湖口约80000m3/s,洪水来量大与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三峡工程兴建前,荆江河段如果遇1860年或1870年型洪水,运用现有荆江分洪工程分洪后,尚有30000―35000m3/s的超额洪峰流量无法安全下泄,不论荆江南溃还是北溃,均将淹没大片农田和村镇,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特别是北溃还将严重威胁武汉市的安全。

(3)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内人口多,安全建设滞后,实施计划分洪十分困难,一旦分洪损失大;湖区及支流堤防工程仍存在薄弱环节和隐患,堤防缺乏必要的安全监测和抢险设备,技术手段落后,防洪形势依然严峻。

2. 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以下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工程建成后通过水库调蓄运用,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将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荆江地区的防洪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1)荆江地区若遇百年一遇及以下洪水,通过水库拦蓄洪水,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m,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1870年型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s,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的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m,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此外,由于水库拦蓄、清水下泄,使分流入洞庭湖的水沙减少,可减轻洞庭湖的淤积,延长洞庭湖的调蓄寿命。

(2)城陵矶附近地区通过三峡水库调蓄上游洪水,一般年份基本上不分洪(各支流尾闾除外),若遇1931年、1935年、1954年和1998年型大洪水,可减少本地区的分蓄洪量和土地淹没。

(3)武汉地区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以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后洪水取捷径直趋武汉的威胁。此外,武汉以上控制洪水的能力除了原有的蓄滞洪区容量外,增加了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221.5亿m3,大大提高了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

二、2010年长江洪水特性及调度实践

1. 汛情特点

(1)暴雨过程多、强度大。入汛后长江流域暴雨持续不断,主汛期发生了4次相对集中的强降雨阶段,且持续时间长,强雨带南北拉锯、上下游移动。各阶段降水强度多以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为主。6月16―24日强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两湖水系,最大降雨中心位于信江和抚河一带;7月8―15日主雨区略有北抬,强雨区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干流至两湖水系偏北地区一带,最大降雨中心位于长江下游干流区间;7月15―25日强雨区西进北抬,强降雨主要发生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最大降雨中心位于渠江;8月12―25日多雨区再次出现在嘉、岷流域及汉江上中游地区一带。各阶段最大暴雨中心日雨量均超过250mm,如鄱阳湖进贤站6月19日雨量达329mm,7月8日安庆站雨量达291mm、鄂东北英山站雨量达287mm,嘉陵江通江站7月16日雨量达277mm, 8月18日岷江杨柳坪站雨量达254mm。

(2)汛情来势猛、范围广。主汛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发生或多次发生大范围暴雨,仅统计上述4次集中性强降雨阶段,累计雨量大于100mm的笼罩面积分别约为39.8万、46.3万、61.4万和69.1万km2;大于300mm的笼罩面积分别约为7.1万、10.1万、6.5万和2.6万km2。与历史同期降雨量相比,6―8月长江流域偏多1成,长江上游基本正常,中下游偏多2成;其中,6月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偏多3成多,7月长江下游干流偏多约1.6倍、长江中游干流和汉江分别偏多6―7成、嘉陵江偏多3成,8月岷沱江、汉江和长江下游干流分别偏多约2―3成。受强降雨过程影响,长江流域相应出现了明显的涨水过程。

(3)洪水涨幅大、超警多。受强降雨影响,长江干流大部江段和抚河、信江、嘉陵江、汉江等多条重要支流及洞庭湖、鄱阳湖区均发生超警戒以上的洪水,且水位涨势迅猛。鄱阳湖水系昌江渡峰坑站最大日涨幅5.41m,洪峰水位超过警戒水位4.25m;干流寸滩站7月19日24小时水位涨幅近5m,从接近警戒水位到超过保证水位;三峡水库库水位最大日涨幅4.06m,最大日拦蓄洪水量24.68亿m3;嘉陵江支流渠江罗渡溪站水位最大日涨幅11.39m,洪峰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流量超过历史最大流量;汉江干流白河站水位最大日涨幅12.46m,水位超过保证水位,流量从4610m3/s猛增到21400m3/s。

(4)洪灾类型多、损失重。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类型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止8月底,长江流域共有9个省(直辖市)1046个县(市、区)受灾,山洪灾害数百起,大量县(市)城受淹,洪灾损失惨重。

2. 调度实践

(1)优化调度方案。三峡工程初期运行以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及中下游用水等各方面都对三峡水库调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10月,《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

《方案》在防洪调度方面,考虑到三峡工程初步设计主要采用对荆江河段防洪补偿调度的方式,重点是防御荆江特大洪水,三峡水库防洪库容的利用效率明显不够高,难以适应中下游地区的现实要求,因此通过拟订荆江与城陵矶不同补偿方式以及分析其对水库泥沙淤积、水库淹没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在保证枢纽大坝安全和不降低荆江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兼顾对城陵矶防洪补偿的调度方式。

《方案》提出的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调度方式,将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m3自下而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库容约56.5亿m3,用于城陵矶地区防洪,相应库水位为155.0m;第二部分库容125.8亿m3,用于荆江地区防洪补偿,相应库水位为171.0m;第三部分库容约39.2亿m3,用于防御荆江特大洪水。在遇到三峡上游来水不很大而城陵矶附近(主要是洞庭湖)来水较大,迫切需要三峡水库拦洪以减轻防洪压力的情况下,三峡水库运用预留的56.5亿m3防洪库容(库水位145―155m),按控制城陵矶(莲花塘)水位34.4m(保证水位)进行防洪补偿调度。在运用上,首先用第一部分防洪库容调蓄洪水,按控制城陵矶水位不超过34.4m进行调度;蓄水155m后,即不再考虑城陵矶防洪补偿的要求,改按只考虑荆江地区的防洪补偿要求调度;蓄水171.0m后,则按遭遇特大洪水时荆江河段在分蓄洪措施配合下安全行洪进行调度。

(2)实际调度运行。2010年汛期,在遵循《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小洪水的调度实践,即“当长江上游发生中小洪水,根据实时雨水情和预测预报,在三峡水库尚不需实施对荆江或城陵矶河段进行补偿调度,且有充分把握保障防洪安全时,三峡水库可以相机进行调洪运用。”

为应对主汛期长江洪水,三峡水库实施了5次拦洪调度,累计拦洪230多亿m3。其中,7月20―22日,入库洪峰流量达70000m3/s,通过控制下泄流量,为下游防洪削峰约30000m3/s,库水位迅速上涨,22日19时上升至158m,拦蓄洪水约73亿m3。

三峡工程2010年175m试验性蓄水从9月10日0时开始,起蓄水位承接前期防洪调度的实际库水位160.2m。9月30日8时蓄水位为162.55m,10月10日8时蓄至168.85m,10月16日6时库水位达到了前两年试验性蓄水最高蓄水位172.8m,10月26日9时首次蓄水至175m。本次175m蓄水在总结2008年和2009年试验性蓄水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安全、科学、稳妥、渐进”的原则,做好充分准备,蓄水过程兼顾了上下游用水需求,较好处理了防洪、发电、航运和补水之间的关系。

(3)调度效果与效益分析。2010年汛期,长江防总通过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及时拦洪、适时泄洪,有效削峰错峰,不仅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

在防洪方面,有效避免了长江上游洪水与中下游洪水叠加给沿岸人民造成的安全威胁,缓解了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比如,7月20日8时,三峡迎来建库以来最大的入库流量70000m3/s,长江防总通过滚动会商、精细调度,将三峡水库下泄流量控制在40000 m3/s,削减洪峰流量30000m3/s,削峰40%以上,从而降低长江中游干流沿线水位0.45―2.55m,使中下游河段特别是沙市和武汉河段未超警戒水位,中下游干流堤防无一处险情发生,长江中下游的防汛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如果没有三峡水库拦洪蓄峰,这次洪水过程将使沙市和城陵矶的洪水位接近保证水位,沿线需要调配大量人员巡堤查险,防洪的压力、消耗与风险将明显增大。

在发电方面,三峡水库拦蓄洪水期间一直维持在高水位运行,最高达到161.01m,增加了发电量。据初步统计,与同期相比,6―8月三峡水库增加发电量30多亿kwh。

在航运方面,及时调控三峡水库下泄流量至25000 /s,分两次疏散了积压在三峡至葛洲坝之间的中小船舶,仅7月31日8时―8月1日20时,就疏散了滞留在三峡河段的船只500条(艘),有效地保障了交通安全,稳定了船员情绪。

在水库提前蓄水和对中下游补水方面, 2010年9月10日提前蓄水,保障了10月底成功蓄水至175m目标的实现,水库具备了枯期为中下游补水165.5亿m3的能力。10月26日蓄水至175m后,自12月下旬开始加大出流,对长江中下游实施补水,截至2011年2月底,共向下游补水约70亿m3。由于三峡水库实施补水调度,长江中下游干流主要控制站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多1―6成,对保证长江中下游及两湖地区用水需求、葛洲坝下游三江航道畅通、抵制咸潮入侵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长江防总在遵循《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小洪水的科学精细调度,较大地发挥了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综合效益,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的环境,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无疑是巨大的。2010年三峡防洪调度合理兼顾了对城陵矶防洪补偿,这一有益尝试为进一步优化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方式积累了宝贵经验。三峡水库成功蓄水至175m,表明三峡工程将会按照规划发挥其综合效益。

三、三峡水库调度相关问题探讨

三峡工程综合效益能否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化调度。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库调度的深化、优化、精细化研究至关重要。

1. 入库洪水与动库容调洪

三峡水库动、静库容调洪均可满足水库调度的要求,但水库建成后,楔形库容是客观的,在今后的水库调度中应积极完善三峡入库洪水动库容调洪计算模型。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