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刚 张建华 罗勇 李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正文
【内容提要】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实际也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必须提高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探寻一个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和基本国情的工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建立一条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新路径。本文构建了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循此框架提出了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并设计了13个子研究内容。最后,指出了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主要创新及特色之处。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区域配置的比例关系,它既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新起点[1]。调整工业结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保证工业以及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二是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转移,推进产业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国际竞争力[2]。一国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既要解决资源配置的平衡问题,更要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换言之,既要实现结构合理化,又要不断高度化。
从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来看,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过渡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3]。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结构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状态的变化以实现自身合理化,并向深加工化、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由此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最主要的调整。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以"加强轻工业"为重点的结构调整。第二次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结构调整。这两次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都是以"补短"(即弥补短线产业、克服供应短缺)为目标,主要任务是克服产业"瓶颈"或填补产业"空白",其实质是一种以"宏观平衡"为导向的调整。第三次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性调整就是要使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体上、全局上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过去的"补短",而是要使产业结构在内容上、组织上、技术上、效益上都有一些根本性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应该说,"九五"、"十五"以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迈上18万亿元的大台阶,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实体(仅次于美日德)[4];中国已经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并且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
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一个初级化的阶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还比较大,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工业结构中重化工业的比重比较大;第三,制造业的结构还是以组装加工为主;第四,出口产业结构是以加工贸易和轻纺产业为主,出口增长主要靠数量扩张。与此同时,在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也积累了日益凸现的问题和矛盾,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高度化水平较低、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剧等。在当前工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企业规模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技术水平低,过分依赖进口,自主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工业发展中单位能耗较高、环境破坏问题较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或间接与现行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低度化相关联的。它们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阻碍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因此,从根本上说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在于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我们认为,选择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必须立足于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并充分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因素。从国内国际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既存在上述的问题和挑战,也有一些机遇并存。例如:我国人均GDP超过17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内需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必将对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巨大推动力;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使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了微观基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新机遇,等等。因此,我们的战略是:加大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力度,建立和发展符合我国国情、附加价值高、节约能源、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如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5]。可见,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因此,基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关系到中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如前所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大国,但还不是工业强国。中国经济要想由大变强,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工业现代化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第二,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和环境是制约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即使在信息化时代也是如此。要缓解和解决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工业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的工业体系和工业部门实现从以消耗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能否惠及全体民众,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的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按照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要求,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考虑如何协调区域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人力资本、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失业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平等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从理论上讲,研究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尚需一些新的探索。在这里,我们需要探寻一个适应中国转型发展特点(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和体制结构转型并存)和基本国情(人口多,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厚重,区域差异大等)的工业结构优化理论框架,需要建立一个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的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的新路径,需要在理论的高度上探寻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原理和方式,需要提供一套可靠可行的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可以说,这是一个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亟需突破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的总体框架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两方面的内容(如图1)。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就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的效能和效益的过程。因此,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就成为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的直接推动力[6]。创新必然带来技术进步,导致一些产业(主导产业)高速扩张,而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就使得产业结构迈向更高的阶段。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进行理解。微观即是企业层面,包括产品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四个方面。宏观则是产业层面,其合理化又体现在结构比例协调、结构有序变动、资源效率提高和产业布局合理四个方面。这两个层次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图1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总体框架图
如图1中椭圆所示,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内容。居于椭圆外围的则是当前工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或者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六大问题。即:提高科技含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放经济协调发展。图1清晰地揭示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和路径,这也是我们展开具体研究的逻辑思路和整体框架。
三、预期目标和基本内容
遵循以上逻辑框架,我们希望通过研究达成以下目标。
1.在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工业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目前工业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方向和判断标准。
2.着重分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动结构升级中所起的作用,弄清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深层机制问题。
3.分别从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对调整产业结构比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品结构,转变生产方式、调整转变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解决好这些问题提供可行性意见。
4.解决如何利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导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研究如何用信息化带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提高科技含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等问题。
5.研究三次产业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和开放经济发展协调与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解决如何处理好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三大协调关系的问题。
6.建立一套完整的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长效监测机制,使其能够随着经济形势和环境因素的改变而不断修改政策引导方向,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1.理论基础部分。工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和路径;创新作用于工业结构的传导机制;工业结构高度化的测度标准;工业结构合理化的测度标准;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评测体系。
2.对现状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建立长效监测机制。依托理论基础部分所建立的评测体系,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工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的现状并进行测度,以期做出客观评价。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工业结构变动的长效监测机制,进行跟踪观察,并开展长期研究。
3.用新型工业化战略指导我国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三大导向进行研究。这三大导向是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朝着提升科学技术含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朝着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应朝着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