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也评《中国赋税史》

作者:李炜光发布日期:2005-05-03

「李炜光:也评《中国赋税史》」正文

赋税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不能不研究它的赋税史。最近,一本新的史学专著《中国赋税史》面世。该书是“十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由著名财政史专家孙翊刚、陈光焱分别担任主编、副主编,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发行。笔者阅读了这部恢宏的大作,感觉其具有以下4个特征:

一是跳出传统的赋税史研究的窠臼,动态式地展现赋税征收、改制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关系。在这本书中,作者的研究重点是赋税,但没有就赋税谈赋税,而是把它放到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其中所探讨的问题对于政治史、社会史和经济史的研究亦不无启发。例如作者在阐述其赋税产生于国家之前这一独特观点的时候,着重探究了当时的氏族血缘关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公共事务机构向国家机器的转变过程,在研究春秋战国赋税制度改革时着重分析了政治经济条件与税制改革的内在关系,使人感觉赋税的每一个因素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变迁密切相关,这样研究赋税史,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赋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范围和方向,作者和读者的眼界都开阔了不少。

二是重视历史过程整体性的把握,按照中国历史运行的顺序,以重要的赋税史实为基础,全景式地展现中国5000年的赋税发展史。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思想的创制与演变,历来以治国理财为重心,财政、赋税历来是中国封建专制国家的三大政务之一(另两大政务是行政、军政),其制度与思想的精华大部分可归类于财政、赋税方面,国家机构主要是通过它所确立的各种不同的赋税政策和制度将其意志施加于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了解了一个国家的赋税史,也就几乎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整个历史。古人治史,多讲究“会通”,以究天人之际,明古今之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赋税史》可以说是一部小通史,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赋税的起源谈起,一直写到以后的清代后期,上下跨度5000余年,因此,阅读该书可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三是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有突破。本书主要采用了跨学科和史论结合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比较先进的方法。赋税问题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密切相关,所以赋税史研究是一种边缘性的研究,要求学者不仅懂得财政学、税收学,还必须具有丰富的政治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此外,赋税制度和政策的问题又直接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与社会结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等交织在一起,又需要学者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有比较宽广的视野,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知识。当然,跨学科研究离不开史料的收集、鉴别、考辨,史论结合等历史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基本方法仍然是研究的基础。看得出来,由我国著名财政史专家孙翊刚教授、陈光焱教授担纲的写作班子是能够胜任这一重任的。《中国赋税史》既大量吸收了已存的特别是老一辈财政史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也包含着他们的辛勤劳动。书中不仅提出了诸如关于赋税起源、实物税与货币税的关系、财政、赋税制度变迁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社会及税收性质的变化等带有宏观性的问题,而且对一些重要的赋税事制度和事件的也考订得相当精细、到位。例如,对早期赋税形态的分析、对三代“工商食官”体制下关市税鹤山泽税的考证、明中期赋役改革的个案研究、清后期的赋税结构等,引用了大量史料信息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的学术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研究态度。先进的研究方法,使赋税史研究更具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四是该书比较注意引经据典,资料十分详实。中国现存历史文献之丰富,在世界各国可称独一无二。赋税属于军政要务,在史籍中自有大量记载,例如正史与政书中卷帙繁多的“食货”诸志即是。本书作者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在引证史料方面可以说是下了苦功,全书50万字,引用史料不下2000处,作者的意图是,告诉读者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不是什么人可以随意杜撰出来的。

毋庸讳言,这部著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作为一部学术专著,“论”的部分似乎不太充分;第二,书是由几位作者合写的,写作风格不够一致;第三,研究赋税史,必要的数量分析是不可少的,本书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嫌不够;第四,史学研究应当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归纳分析作为主要方法,虽然看得出来本书作者也在力图体现这一学术规范,但可能是鉴于资料不足的困难,在一些地方仍不得不使用传统的“举例子”式的论证方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学术性。

中国赋税史和赋税思想史是人类经济思想宝库中的精品,它与西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相互融合、相互修正,促进着人类经济思想的进步和发展。在美国、日本、欧洲,存在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中国财政、赋税史的研究群落,其人数和学术成果的数量、质量不可小视。而我国以往对自己的财政、赋税史的研究显然是不充分的,财政、赋税史研究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影响和学术地位均较弱,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总结、继承和借鉴财政、赋税史提供的规律和经验,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财政、税收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有抱负的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方面,《中国赋税史》的写作者们做出了卓有建树的努力并为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的治史学风正在被当代的学者们所继承和发扬。我们期待着更多更好的中国赋税史和赋税思想史的著述涌现出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社会科学研究。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