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巴曙松发布日期:2017-05-02

「巴曙松: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正文

中国的科技革新,打破了银行业依赖网点与柜台的传统经营模式,开启了一次新的金融产业革命。

据统计,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突破6亿元人民币,交易规模环比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2016年末,网上银行与网上支付用户已分别突破3.5亿人和4.5亿人。

在技术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也正面临变化。一是监管评估渐趋严格。2016年以来中国央行通过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对金融机构进行框架性的监管评价。二是盈利模式面临转型挑战。利率市场化下,银行收入结构在竞争中趋于多元化,净息差持续收窄;金融脱媒趋势显著,直接融资占比不断提升;非金融部门杠杆率高企,银行不良率承压;人民币入篮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为正在受到境内经济下行压力、盈利放缓、利率市场化推进挤压利差空间等多重因素考验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难得的新增长点,也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动更加频繁,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顺应技术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也逐渐显现,笔者认为会有以下几方面:

智慧化银行――技术领先的业务体系。与传统银行不同,分析与IT技术将会成为智慧化银行最重要的发展基石,一家智慧化银行的成败将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力量,而非金融产品。《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显示,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管理精细化与客户营销等基于大资料技术的领域最受关注。

轻型化银行――灵活高效的经营理念。自2015年以来,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增长与利润增长开始脱钩,部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与总资产的比重不断下降,轻型化转型初现效果,主要表现为:资产更轻,收入更轻;大资管和大投行业务成为重点发展方向;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发行规模不断扩大,定价机制仍在摸索中;交易银行业务日益成为传统商业银行转型、拓展收入渠道与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国际化银行――高瞻远瞩的全球视野。尽管与外资大行相比仍存差距,不过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正不断加深。不同类型的银行在境外布局差异较大,五大行境外布局范围更广,股份制商业银行仍在起步,境外机构主要布局为香港及东南亚地区。截至2015年,五大行境外分行的全球布局中,亚欧占比达71.4%,仅亚洲地区分布机构占比就高达44.4%。在整体数量上,依然由中国银行引领整体发展,境外分行占比超过一半。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可作为金融同业的重要参照:

其一,监管趋紧,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宏观审慎”日臻完善。2017年,中国境内货币政策将边际收紧,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提升,金融去杠杆持续。同时,MPA将不断完善,从理论走向实践,广义信贷约束银行资产扩张回归理性。

其二,信用风险,不良资产生成放缓,处置多管齐下,关注企业盈利状况。2016年起,全境不良资产生成明显放缓,近期上海(0.68%)、浙江(2.17%)等地不良资产率实现“双降”,全境不良率1.74%,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各地区不良资产处置多管齐下,市场化债转股遍地开花。2017年需持续观察补库存、短周期与企业盈利状况的趋势。

其三,信贷结构调整趋势,向“基建+新兴产业”领域倾斜。2017年,在境内整体偏紧的流动性环境下,信贷增速将回归平稳,月间波动性有所降低,PPP与产业基金模式预计将成为银行参与基建投资的重要途径。

其四,盈利预测,净息差有望企稳,规模平稳增长,盈利增速见底回升。2017年,受益于资产重定价因素削弱,“营改增”影响降低,以及流动性趋紧使市场利率上行,境内银行业的净息差降幅有限,并有望企稳。盈利方面,2016年银行业盈利弱复苏,净利润增长3.54%,2017年增速有望继续提升。(完)

文章来源:《中投时报》2017年4月23日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