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银行转型的苦恼和机会

作者:马蔚华发布日期:2016-03-03

「马蔚华:银行转型的苦恼和机会」正文

有人说当今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点就是银行业面对持续下行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坏账压力剧增,泡沫即将破裂……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有着极强的韧劲和回旋余地,目前面临的短期困难能够克服,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健康……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常态是什么?在互联网金融的大势下,银行面临哪些挑战?机会在哪里?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顾问委员会中方主席马蔚华博士为您解读“银行转型的苦恼和机会”。

痛苦往往孕育着机会,艰苦的环境才能造就创新的内在动力。银行的苦恼就是经济的转型和分配。这两年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什么叫“新常态”?我理解有四个方面:

1.经济从高增长向中高增长转变

增长速度由过去10%左右,降至目前7%左右。这是“新常态”突出的表面现象。原因是支持过去中国高速增长的因素,包括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储蓄红利都在消失,再加上我们的土地、资源都不堪重负,所以经济放缓是必然的。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连续30年高速增长之后还继续高速增长10年。目前GDP是一个量的改变,我们更要重视它质的改变,技术含量、竞争力的提高,所以转型是必然的。

2.从结构失衡到结构优化

中国长期以来最大的问题是结构问题。这个结构包括各个方面:三大产业之间、重轻工业之间、中西部之间、分配结构之间……这种不平衡的结构绝不能支撑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增长。

3.从资本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济增长的动力要从资本驱动、出口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增长动力的切换。毫无疑问,过去我们投资驱动基本靠制造业、房地产,出口驱动基本靠低廉的劳动力,现在这些因素没有了。

4.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

要想保证结构调整和动力切换形成,必须进行制度、环境的变革,就是要深化改革。要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到由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模式上来。

“新常态”就是以上四条,这四条整体上意味着我们的经济要巨大转型。经济决定金融,经济的转型必然带来金融的转型。银行现在面临历史上一个转型的阶段,这意味着传统改变,是非常痛苦的。

在银行转型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情况?我觉得银行业现在正在面临五个方面的变化:

一、银行的增长速度回归正常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成中高速增长,银行业的资产增长和利润增长也必然随之调整。因为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几乎是10%的平均增长率,与此同时信贷的平均增长率是22%。

如果我们信贷增长率远高于经济增长率,那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脱实向虚,要么是自娱自乐。正常情况下,银行不应该脱离实体经济实现高增长。

2014年中国银行业的贷款增速已经降到了12.5%,2015年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实际上,12.5%的增速已经比前10年的平均数减少了7%。

二、社会融资结构的巨变

银行业前些年高速增长的需求来自几方面:

(1)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那时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那时我们没有钱、财政资金,只能靠银行信贷。而中国人的储蓄率很高,所以当时资金比较廉价。银行通过提供廉价资金支持经济高速增长。

(2)加入WTO以后,中国要承接来自全球的需求,我们劳动力比较便宜,被称为世界工厂。在中国办世界工厂也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所以中国的信贷增长一路高速上升。此时在社会融资总量里,银行贷款占绝对比例。中国老百姓把钱都存在银行,国家可以从银行把老百姓的巨额存款以较低成本投入到建设上,这个渠道就是信贷资金。这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但由于基本由政府主导,所以在后期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产能过剩”、“僵尸企业”等问题。

(3)融资主体的行为和偏好发生了变化。现在无论政府、社会组织、老百姓、还是企业,他们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过去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现在直接融资可以采用股票、主板、三板、新三板,也可以发各种各样的债。除了银行以外,还有若干金融主体:比如说信托、保险、大型财务公司、小额信贷公司、民间借贷、私募股权基金、互联网金融,等等,这无疑给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游戏规则的变化

游戏规则的变化体现在两大方面:一个叫做市场化,一个叫做规范化。所谓市场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利率市场化,一是汇率的自由化,这两点是最核心的。对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是生死攸关的一点。

首先是盈利的冲抵,利差的受损。如果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即使不变,利差也减小。存款利率为什么上升?因为银行外面有生机勃勃的金融市场,市场上的均衡利率已经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管制一旦放开,对存款的竞争必然拉平资金价格的水平面,使银行存款利率上升。过去一年,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16家中资上市银行的负债成本普遍同比大幅上涨。同时,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因为好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融资,有效需求减少了,即使它们再找银行贷款,也会也求银行降低利率。

第二,风险加剧。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很多挑战,比如逆向选择。什么叫逆向选择?比如说银行本身一定要找资产好的,风险低的。但是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成本上升了,要保持逆差,必须提高贷款利率。一般情况下好企业贷款利率肯定是低的,只有那些高风险的企业,才愿意支付高利息。最后银行提高贷款利率的结果,是客户中的好企业越来越少,而高风险企业越来越多。这就叫逆向选择。最后银行得到了当期利差收入,却可能损失本金,这是很大的风险。

市场化另外一面就是规范化。市场化是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但是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如果完全听凭资本来呼风唤雨、左右市场,就有可能出现市场失灵。中国政府前一轮救市考虑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不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所谓系统性金融风险本质上就是不能引发社会风险。所以需要政府在必要时介入管理,对市场规则要更加规范化。

四、信息技术重构银行业态

银行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金融IT的属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历史上银行的每次发展实际都伴随着IT的发展;IT的每次改革都会给银行带来变革。银行两大功能:社会融资中介、支付平台,这两大功能现在都有IT的介入。大数据、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发展使银行得到了重构。从理论上讲,现在银行的所有业务,互联网企业都能做。

目前,第三方支付每年增长在100%以上。从负债角度看,第三方支付必然会伴随银行活期存款的转移。原因很简单,现在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只有0.35%,余额宝是3%左右,对比一下大家都会把钱存到余额宝。银行储蓄存款是管制利率,但是同业存款、协议存款利率是市场化的。因此被挖走的储蓄存款,银行再用高息,通过协议存款的形式再把钱买回来。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挑战。归根到底,银行的盈利要被互联网企业分出一部分,而这些仅仅是在市场份额的层面,这个份额层面的影响到今天为止也不算太大。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更深层的,更实质性的挑战应该是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冲击。

比如抢红包,对银行而言是非常深刻的挑战。抢红包实际上是把银行的支付账户虚拟化,因为这个红包已经绑定了银行卡,钱就可以不经过银行直接到你的微信账户上。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被互联网这种场景化隔断了,长期以往银行也就可能被客户疏远。如果银行的客户渐行渐远,银行就完全失去了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成为一个简单的划账工具。

还有就是要开放包容。银行做产品开发,都是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保密,互联网金融却是和客户一起干,每天都在迭代创新。银行为什么不这样呢?招商银行当时的口号叫“因您而变”。那时的银行还没有这样做,招商银行这样做了就很合适,“因您而变”开创了中国银行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思维方式都在变化,也从风险管理、市场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对银行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客户需求的更新换代

过去所有银行都绑大户,追求大客户。批发业务、绑大户、利息收入,这是过去银行的三大件。在银行传统业务每况愈下的情况下,招商银行选择最大的市场是财富管理,全社会的财富管理。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痛苦转型,干什么呢?发展零售客户,发展小企业,发展非利息收入。

这样三大战略我们内部当时极力反对,为什么?不赚钱!搞零售只有300个网点,你去搞网点都是成本投入,搞信用卡8年不赚钱,我们当时做的最大工作是自身转型。不发展批发业务,你眼前没有饭吃;不发展零售业务,你将来没有饭吃。

那时赶上一个好机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开始,招商银行是中国最早引入互联网的银行。经过了15年的打造,招商银行从一卡通、一网通、信用卡、财富管理,到今天的私人银行,现在它95%的零售业务在互联网上,网上销售的理财产品跟大银行相比也不逊色。(完)

(本文根据马蔚华博士在中欧2016贺岁杯校友高尔夫邀请赛高峰经济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