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娜:日本企业理念与日本宗教伦理

作者:官文娜发布日期:2014-02-04

「官文娜:日本企业理念与日本宗教伦理」正文

 

内容提要:日本企业中的“终身雇用制”、 “年功序列制”、 “劳动组合”是日式企业的三大支柱,这一提法是詹姆斯阿贝格兰在上世纪中期,对日本企业进行调查后,在《日本式经营》一书中率先提出来的。半个世纪后,阿贝格兰进一步强调,美国企业很明显的是“营利性企业”。相对于此,“日本企业并不是单纯以替股东和经营者创造利益为目的而存在的经营组织。……企业是全体员工的生命共同体”。显然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企业是在两种不同的理念下运营的。本文不打算讨论日本式企业具体的运营和管理模式,而是从前近代住友家法入手,讨论欧美以外日式企业存续的理念及支撑这一理念的文化理据,并探寻日本本土原始宗教与佛教文化交汇融合后的宗教伦理的内涵及影响。这一讨论对于认识不同理念下的资本主义、认识孕育日式资本主义企业运营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提供另一种思考。

关键词:住友家法日本企业理念宗教伦理神道教佛教

 

一、前言

 

最早把西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伦理联系起来讨论的是马克斯・韦伯。在学界被奉为研究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伦理经典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写于1904年~1905年。在书中,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一种特殊的姻亲关系,并指出现代理性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都只出现在西方文明中,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以及儒教①、道教这些古老宗教伦理是阻碍这些民族和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韦伯的时代,日本正处于向近代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企业还刚刚起步,再加上资讯的障碍,韦伯的研究中没能论及到日本,更没有提及一直处于自然崇拜阶段的神信仰,以及外传进入日本的佛教对日本式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响,不能不说这是学术上的一个缺憾。

人类历史进入了现代资本主义时代,是不是只有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一种资本主义形态?一种以“财产私有制”为核心价值理念的资本主义架构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上世纪30年代西野喜与在《住友财阀读本》(住友コンツエルン本)一书里就指出,日本资本主义不同于欧美“财产私有”的理念,日本的企业家们认为企业是社会和自然界的赐物。日本人信奉财产是“社会信托”的理念。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1945年~1946年以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成员身份首度来到日本的詹姆斯・阿贝格兰(James C. Abegglen)在1955年~1958年,对日本大、小企业进行调查后,在《The Japanese Factory》(日译本为《日本の》,台湾的中译本为《日本式经营》)一书中,率先用公司与员工的“终身雇用制”、劳动报酬以服务的年限和业绩为基本依据晋升级别的“年功序列制”、以及公司与劳动者协作为终极目的来协调劳资关系的“劳动组合”(相当于工会)这三大企业特色来概括日式企业的特征。整整半个世纪后,阿贝格兰于2004年在《21世纪日本的经营:新的体系、持续性的价值》(21st Century Japanese Management: New Systems, Lasting Values,台湾译为《新・日本前景》)中引用了米歇尔・阿尔伯特(Michel Albert)④和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⑤的论述后指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是以追求个人成功及金钱和短期利益为目的的,美国企业很明显的是“营利性企业”。“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创造经营者及少数投资者的财富,经营者对其他所有企业相关人士缺乏责任感。”⑥相对于此,“日本企业并不是单纯以替股东和经营者创造利益为目的而存在的经营组织。……日本企业属于最重要的利害关系人,也就是全体员工”。⑦因此日本是以维持企业共同体的永续生命为经营目的的,“企业是全体员工的生命共同体”。显然资本主义经济实体的企业是在两个不同的理念下运营的。

一个社会经济主体的主要运营模式,必然是一种社会理念本质性的表现。反言之,一种社会理念也一定化为社会经营主体的外在运营模式。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劳动组合”是日本以维持企业共同体的永续生命为经营目的的企业理念的外在运营模式。

由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长时期陷入经济不景气,日本国内外开始质疑日本企业的经营模式。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企业也曾一度转向学习欧美的契约雇用和管理方式。为了解决社会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有员工被企业裁员而遭解雇,也有年轻员工开始“跳槽”。很快许多企业出现技术骨干流失,技术的突然断裂造成企业无法正常运营,还造成企业培养技术员工时间的浪费和资金的损失。企业雇佣关系的不稳定,又成为社会不安定、治安亮红灯的重要因素。

最早明确指出日本十多年转轨试行西方企业运营模式中出现这些社会问题的仍然是美国的阿贝格兰。2004年阿贝格兰出版了《21世纪日本的经营:新的体系、持续性的价值》,同年12月他的《The Japanese Factory》经重新翻译再度在日本出版。他指出:“如果采用与日本社会基本价值观或人际关系不合的企业治理方式,有可能会造成日本经济发展毁灭性的后果”。强调日本资本主义企业的理念和模式是值得肯定的。⑧

本文不打算讨论日本式企业的具体运营和管理模式,而是从解析日本住友家18世纪初至19世纪后半叶近六十份家法、家规⑨入手,讨论不同于欧美基于“财产私有”理念的日本人财产“社会信托”理念,及支撑这一理念背后的神道教与外传进入日本的佛教交汇融合的宗教伦理。这一讨论是试图对应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讨论的一个尝试。这一讨论也许对于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认识孕育资本主义企业运营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提供另一种思考。

 

二、住友家法与家族企业理念的形成、发展和定型

 

住友集团企业在战前曾是日本三大财阀之一,创业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第1代创始人最初经营药铺和书屋(出版业)。17世纪初由婿养子(女婿养子)把生父苏我氏家的铜业带进住友家,于是住友家开始致力于铜的冶炼与精造业,到1691年“别子铜山”开发,住友家始成为日本封建时代第一个工业资本家。

近代以来住友的经济规模虽次于三菱和三井,为日本第三财阀,但其内部的凝聚力却超过三菱和三井居于首位,在业界被称为“团结的住友”、“法治的住友”。如今住友集团企业涉及矿业、林业、金属业、化工业、电力业、以及信托、银行、生命保险等各个行业,是现代日本经济不可或缺的主要经济命脉之一。

我曾在《日本住友家业的源头与家业继承――日本人的“家”与“家业”理念的历史考察》⑩一文中,从家业传承的视角讨论过日本企业的理念。以下将对前近代住友家法、家规进行剖析,探讨日本企业理念的形成、发展和定型,并如何成为日本资本主义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创始人政友――一个佛教徒留给后人的遗训

住友家第1代家祖政友1585年生于越前丸冈(现福井县坂井郡丸冈町)的一个武士之家,相传是属桓武天皇时代平氏的后裔。政友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战国时期(1467年~1573年)的武士战乱中分属于两个敌对阵营,相继战亡。政友的父亲政行在悲痛之中成了佛教法华宗的忠实信徒。11

政友有兄弟两人,在政友12岁那年(1596年)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出家到京都。这一年政友随母亲去寺院听佛经,并从此成为佛教涅宗空源的弟子。日本当时的涅宗不同于中国佛教十三宗的涅宗,是空源独自开创并得到朝廷承认的一个新的宗派。政友成为空源的活跃弟子,称“空禅”,号“文殊院”。

日本的涅宗与净土宗一样,允许信徒结婚生儿育女。空禅婚后生有二男一女。在他31岁这一年,丰臣秀吉灭亡,接着德川家康也故世,日本得以从战乱中解脱。这时德川幕府开始强化宗教统治,保护涅宗的后阳成天皇殁后,1617年以空源、空禅为首的涅宗信徒都遭到来自幕府的宗教镇压,他们由京都所司代(江户幕府侍所职官的代理,行使京都市政和警察权)送往江户监禁。从此这一教派被幕府禁止,信徒被送往各地由当地“大名”(原指地方上有名有势之人士,江户时代从幕府领有一万石收入的武士为大名;大名有封建领主的性质,类似中国历史上的诸侯)看管。空禅被送到佐仓(现千叶县佐仓市)看管3年。回到京都后就再也没有归依其他任何宗派,自称“员外沙门(也称员外沙弥)嘉休”,从此研究佛教著书立说,同时以“富士屋嘉休”为店名经营药铺和出版业,即还俗经商。

政友对家人及后代为人之训诫大致可以归纳为:生平处事以正直、慈悲、清净为本,敬重神佛,感四恩(天地、国王、父母、众生),重三宝(佛、法、僧),处事以谨慎、务实为宗旨,勿忘勤俭节约。

政友晚年,当一个叫勘十郎的家持(家中侍从)行将独立经商时,他用写信的方式,写下经商的五条训诫,即《文殊院旨意书》(见上图)送给勘十郎。这五条训诫强调:

第一,一切买卖不要图便宜,不了解商品质量好坏的东西不能买。买进低劣的、便宜的商品如同盗物(住友家后人将政友的这条训诫规整为:“经商切勿追求浮利[虚利],商业买卖须认真、慎重”,并将此作为此后历代家法和家训的核心精神);

第二,无论什么人都不能留宿,也不能替他人寄存物品,就算是一顶斗笠也不行;

第三,不可作他人的保证人;

第四,做买卖时不可以先交货物,后收钱(即不可做赊账买卖);

第五,无论与谁说话都不可以说粗话。凡事都要反复仔细解释清楚。

上述五条中的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似乎过于严苛,与佛教的慈悲精神相违。但是当时日本社会流浪汉和无赖之徒横行霸道,社会治安问题十分严重;再加上幕府为取缔基督教12,采取十分苛刻严厉的镇压手段,甚至颁布了严禁留宿举止行为不轨者。从中可以看到处于乱世中的商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

住友家的第1代政友的这份《文殊院旨意书》于1761年在大阪的怀德堂乡校13由一名叫五井兰洲的人披露并公开。在装有这份文书的盒盖上写着:“以礼从俭,以俭得福,以福惠人,以惠再养福,此为久荣不衰之道也。……”14从这篇文字的后续文字看,这应该是熟知住友家的人留下的感想。从中可以看到经商的佛教徒没有把所得财富、资产作为唯一的追求,提倡的是勤俭、节约、慈悲的精神。

《文殊院旨意书》的“一切买卖不图便宜,不了解商品质量好坏的东西不能买。买进低劣的、便宜的商品如同盗物。即经商切勿追求浮利(虚利),商业买卖须认真、慎重”的经商要旨成为后世住友家制定家法的精神骨髓,烙印在住友历代家法15中。因此住友家的后代一直把政友视作住友家业的家祖。政友于67岁(1652年)长眠于京都洛西嵯峨佛教的清凉寺。

政友的时代,日本还是一个封建社会,远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政友的商人精神与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那种追求个人成功及金钱和短期利益为目的的巧取豪夺相去甚远。可以认为在17世纪还处于封建时代的日本,作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工业资本家就是在一个与西方不同的宗教伦理下开始起步和成长的。

严禁商人追求虚利,经商须认真、慎重的商业精神,为日后资本主义时代住友企业讲究高质量、敬重职业、讲究信誉的企业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家法、家规中的人文关怀和雇员“归属型”参与治理模式的形成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