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昌文: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作者:赵昌文发布日期:2012-09-25

「赵昌文:十年来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正文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时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完善,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各类企业都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回顾过去十年的企业改革与发展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进一步推动企业改革、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赵昌文,他从十年来企业的发展变化、国际化、改革与发展、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

我国企业规模和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

中国经济时报: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国有企业从脱困到壮大,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外资企业不断发展,您如何看待与评价企业发展这十年的表现与成就?

赵昌文:是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的确是我国企业发展最快的十年,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跨越式提高。

从企业数量看,2002年我国约有390万家企业,2010年约有1030万家企业,年均增长12.9%。从企业规模看,2002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平均每户企业的总产值为6100万元,而2010年为1.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提高7.2%。从企业竞争力看,2002年我国出口3256亿美元,占世界出口市场的5%左右,是世界上第五大出口国,2011年我国出口18986亿美元,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期间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6%,这说明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显著提高。

十年间,我国崛起了一批有一定全球竞争力的大企业。从2002年起,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开始对中国企业进行500强排名。从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看,大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的趋势明显。2002年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计7.04万亿元,平均每家为140亿元。到2011年,500强企业营业总收入达到44.9万亿元,是2002年的6.4倍,平均每年增长22.9%。从中国500强入围企业的最低营业收入看,2002年500强最后一名宁波港务局的营业收入是25.0亿元,2011年最后一名是175.0亿元,是2002年的7.0倍。

我国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上升。1995年,中国仅有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即中国银行和中粮集团,分别列当年的第167和338位。2002年,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达到11家,同年美国为192家,日本为88家。到2011年,中国大陆(含香港)共有73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超过日本的68家,仅少于美国的132家,居世界第2位。由此可见,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2年以来,中国大企业发展非常迅速。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国有企业近十年来取得了持续发展。十年间国企(含国有控股企业)总资产从2002年的11.8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72.1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3%。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利润总额等均快速增长,分别从2002年的8.9万亿元、4.8万亿元、263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4.8万亿元、19.4万亿元、1.47万亿元。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尤为迅速。与《中小企业法》实施前的2002年作大体比较,2011年,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不含个体户)大约增长了2.9倍,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大约增长2.5倍,中部地区的湖北大约增长3.1倍,西部地区的四川大约增长4.9倍。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308.57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实有注册资本 (金)77.20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1025.93万户,注册资本(金)28.48万亿元;个体工商户实有3896.07万户,资金数额1.78万亿元。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60%以上的GDP,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提供了地方政府80%的财政收入来源,已经成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十年外资企业投资的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12年6月,全国共有7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1.22万亿美元。其中,最近10年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和累计新设外企数分别占68%和48%。目前,中国大约22%的税收、28%的工业增加值、55%的进出口、50%的技术引进、约4500万人的就业,来自于外资企业的贡献。在华外资企业的数量不断扩大,质量日益提高。外资企业既分享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也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我国企业国际化取得突出进展的十年

中国经济时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近年来一个突出变化是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到其他国家投资建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赵昌文:随着一国经济发展,企业国际化也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利用国际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十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重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吸引外资的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吸引外资更加注重追求数量,而近几年吸收外资的导向上已经转向更加注重优化资本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更加注重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外资利用方式多样化;外资企业投资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外资区域布局也不断得到改善。

主要表现为:每年新设外企数平稳发展,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稳步上升;工业仍是引进外资的主要部门,FDI在工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的加工工业,对轻加工业的投资比重高于重加工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高于一般加工业,外企在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家用电器、汽车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行业的竞争力日益显现;服务业吸收外资开始大幅增长,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成为外企在中国服务业中的投资、经营重点。

外资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从“合作”、“合资”到“独资”的演变,反映了外企直接投资的主导方式从低资源投入、规避风险型方式转向资源投入高、控制度与战略性强的方式;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60%以上的研发中心将全球市场作为其主要服务目标,反映中国已不仅仅是外企的生产或采购基地,而已开始逐步成为外企研发基地的重要选择;港台、欧美与日韩为在华外资企业的三大主要来源地。

二是企业“走出去”度过初始起步阶段,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91年到2002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长期徘徊在10亿―40亿美元之间,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总额为647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42%。但从2002年起,我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突破100亿美元,2008年突破500亿美元,2011年达到746.5亿美元,自2002年以来至2011年平均每年增长44.6%。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仅次于美国、德国、法国和中国香港,位居全球第5位。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不断拓展。2002年,我国对外投资虽然国家分布较广,达139个国家或地区,但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以及建筑业。到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投资行业呈多元化发展,包括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

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一系列成功的跨国并购案例,例如2002年,TCL集团以820万欧元并购了德国施耐德的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存货及多个品牌,并租用生产设施建立TCL在欧洲的生产基地。此次并购帮助TCL获得高达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绕过了欧洲对中国彩电的贸易壁垒,获得了施耐德的品牌效应及其遍布全世界的销售渠道和强大的技术力量,对TCL进一步开拓欧洲乃至世界市场的业务有极大帮助。再如2005年联想斥资17.5亿美元成功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大大提高了联想在笔记本业务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2011年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汽车,使吉利汽车的整体质量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为东道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11年我国的境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448亿美元,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总额超过220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2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88.8万人,来自发达国家的雇员有10万人。

各类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和完善

中国经济时报: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增长,这其中离不开各类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请您介绍一下近十年来我国企业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

赵昌文: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只要把企业这一市场经济的基础做好了,让千万个大企业、小企业能够积极、健康、稳定发展,我国就有了千万个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就能够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就能够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国家在企业改革与发展方面的举措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和完善了各类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确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地位的核心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些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能不能把国有企业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推到市场当中去。这既是市场经济成败的一个关键,也是国有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遵守WTO国际规则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验与教训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得到增强。

2003年起,我国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建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新的国资管理体制通过实现政企分离、政资分离,落实企业法人产权,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自主经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样一个改革发展进程,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多年来的改革,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发展,自担风险”的机制得以确立,国有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

加强对非公经济的支持措施,为私营企业提供平等竞争、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落实私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是我国政府推进企业改革、提高市场经济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近十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广泛的微观基础。2003年1月1日,全国人大发布我国第一部 《中小企业促进法》,从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五个方面规定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措施。特别是2005年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私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上市融资、进出口等各方面所受歧视大大减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更加重视,分别于2009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制度措施是我国十六大以来中小企业取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制度基础。最近,按照国务院的要求,40多个部委和行业管理部门都出台了贯彻落实“新36条”的实施细则,为更好地消除对民间资本投资的各种歧视、限制以及“玻璃门”、“弹簧门”,实现平等竞争、公平发展提供了制度、政策和机制保障。

对外资企业不断推进国民待遇,促进各类企业平等发展也是增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重要一环。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