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

作者:陈文胜发布日期:2017-02-13

「陈文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正文

核心要点:

■ 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我们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指针,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目标。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们的具体任务、发展思路、实施路径有所不同。新形势下,我们正在从过去全力解决温饱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农业的主要矛盾正在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中国农业发展已经站在实现战略跨越的新起点上。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是针对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治本之策”,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关系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如何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找到一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201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这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是我们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优化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指针,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

农业现代化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总目标。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们的具体任务、发展思路、实施路径有所不同。新形势下,我们正在从过去全力解决温饱到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农业的主要矛盾正在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中国农业发展已经站在实现战略跨越的新起点上。

由注重数量增长向关注质量安全转变。中国是人口大国,基于大国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以及长期食品短缺形成的历史惯性,在相当长时期我们把粮食产量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中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2004―2015年,我国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解决了“谁来养活中国”这个世纪难题之后,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课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此,我们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亦是如此。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发展以生产为导向,通过提高产量、扩大规模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但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消费进入结构转型期,阶段性、结构性供需不对称的过剩特征明显,粮食高产量、高进口和高库存“三高并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出现脱节。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农业发展方式实现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的根本性转变。

由政府直接干预价格向市场决定价格转变。为了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通过对农产品以及农资价格进行政府直接干预和补贴,有力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粮食有效供给,实现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保护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但过多的保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仅导致国内产量增加引起农产品库存积压,也造成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刺激粮食进口量大增。因此,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

由单纯粮食安全战略向多重战略目标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阶段。现代农业的定位绝不仅仅是确保单纯的粮食安全,还要兼顾生态保护、环境调节、能源优化、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国际竞争等多重功能。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农业天然具有强国民生存之基、固国家经济之本、增国际竞争之力的多重战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以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的多目标转型。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发展战略转型的必然要求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是针对供需结构性矛盾这一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的“治本之策”,是推动农业发展实现战略转型的重大举措,关系中国农业的长远发展。

实现农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农业发展到今天,结构性问题成为突出矛盾,主要表现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生产结构、经营体系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多个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首先把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优化农业结构的核心内容: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农业发展动能;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着力点。中国农业正承受着农产品成本“地板”上升与价格“天花板”下压的双重挤压、农业生产和价格补贴的“黄线”逼近与农业资源环境“红灯”亮起的双重约束,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以市场导向为关键切入点,从供给端发力,优化农业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淘汰落后的生产模式,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优化升级,使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主要着力点,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由“以量取胜”的低端路线向“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盈利”的品牌路线跨越、由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跨越、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跨越。

加快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的动力。改革意味着破除制度性障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因此,要牢牢把握创新体制机制这个主要着力点,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变革体制机制来破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为目标、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抓手的体制机制。可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的重要前提,也是农业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动力。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国家兴。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一些地方为了追求农业增产,过度消耗土壤肥力和地下淡水资源、超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不仅造成产品积压、资源浪费,还引发了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还要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自然规律。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我们要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尊重农业发展的生态规律,维护生态资本,提高生态效益;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条件,以严格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前提;因地制宜明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以区域优势互补为目标,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如何把中央要求落到实处,找到一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尤为重要。实践证明,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路径。

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化解同质竞争、去库存的有效手段。农业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的。特定地域的土壤、降水、光照、积温等生态环境,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正是农业生产的这种自然选择属性,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中国的品牌农产品,无一不是具有特定地标符号的产品,包括特定的地域品种、特定的地域环境、特定的地域种养方式、特定的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特有的营养价值。如东北的大米、新疆的棉花、河北的鸭梨等,正因千百年来与地域农业资源相匹配、与地域种植习惯相适宜、与地域生态环境相适应而为世人所青睐。因此,从独特的地标区域性、资源稀缺性、产品唯一性、品质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出发,实施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高库存”困境的突破口。

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酒好也怕巷子深。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诸多具有地理、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品牌农产品,但在日益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彰显竞争优势越来越需要借助市场和品牌的力量。实施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战略,就是要使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相适应;就是要以区域地标品牌为纽带,推进农业的生产、加工、服务一体化,提升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供应链、形成农业全产业链,实现由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向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化经营的转变;就是要在区域地标品牌建设的基础上,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现农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区域地标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的过程,既是农产品差异化、精细化、品牌化的生产过程,也是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控制、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实施区域地标品牌战略的过程,就是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是优化农业总体结构。要以区域空间布局为突破口,制定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区域农业品种发展规划,以区域地标品牌为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以农业资源环境为基准优化农业品种结构,以地标品牌经营为引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建设区域地标品牌体系。围绕农业区域地标品牌化系统工程,探索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创建区域农业公用品牌发展体系;推进农产品区域地标品牌立法,强化对品牌的法律保护;培育区域地标品牌战略联盟,提供系统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形成具有特色、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地标品牌专业化生产区。三是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在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三条底线的基础上,调整相关农业支持政策,突出将具有品质与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地标品牌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从注重产量考核转变为注重地标品牌考核,实现农业发展政策从确保粮食安全的数量优先向结构转型的质量优先跨越。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求是》2017/03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