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地 谢斯儒: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

作者:谢地 谢斯儒发布日期:2014-03-03

「谢地 谢斯儒:中国梦的经济学解析」正文

 

梦是一种意象语言,是大脑在做资讯处理与巩固长期记忆时所释出的神经脉冲。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之梦,是光荣历史、既有成就、现实矛盾、发展愿景的某种接续,更是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中国梦涉及诸多领域,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实现经济的伟大复兴,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中国经济历经古代辉煌、近代苦涩、现代赶超、当代跨越,具备重建光荣与梦想的基础,但也面临着诸如微观、中观、宏观、国际、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只有破解这些难题,才能实现经济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 中国梦; 经济学; 分析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是人民追求幸福之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际关系等许多方面。但首先是经济复兴之梦,因为这是成就所有梦想的基石。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经济学的视角,从历史记忆、苦难辉煌、圆梦路径等几个方面,解析中国梦的经济学含义,探究实现中国梦的经济途径。

 

一、中国梦的历史记忆: 经济辉煌与苦涩

基辛格写道:纵观历史长河,中国不仅在人口和疆土上远远超过欧洲诸国,而且直到产业革命前,仍远比他们富饶。一套运河体系把江河与人口中心连接起来。数百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经济体和人口最密集的贸易地区。由于中国基本上自给自足,其他地区对他的辽阔和富饶只是粗浅的了解。过去2000年里,有1800 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都要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直到1820年,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仍大于30%,超过了西欧、东欧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1 ]1766 年,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 魁奈写道:毋庸置疑,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美丽、人口最密集、最繁荣的王国。中华帝国不亚于一个统一在同一王朝之下的欧洲。[ 2]虽然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战乱频仍,统一、分裂的剧目不断上演,但却具有神奇的复原能力。以至于基辛格认为,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3 ]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研究表明,直到鸦片战争前的康乾盛世时期,“在一个半世纪之内,国际贸易对中国最为有利: 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见爱于日本(自德川幕府初年即如是) ,而此时欧洲正值启蒙运动抬头,沙龙鼎盛之际,中国之瓷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欧洲各国的首都都表现着富丽堂皇”[ 4]。根据西方的统计,清代康雍乾盛世期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 5]所以,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中国是携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的[ 6 ]。

近代以降,随着西方的崛起,中国的噩梦开始了。“从公元1500年开始的这种技术和政治上的差异,是现代世界不平等的直接原因。使用钢铁武器的帝国能够征服或消灭使用石制或木制武器的部落。”[ 7]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虽然避免了诸如几十上百个西班牙人就可以俘获美洲古老的印加帝国的皇帝进而被种族灭绝的命运,但开来几艘军舰加上几门大炮就可以打进中国首都的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的事情也同样发生过。在东北两万日本关东军就敢跟张学良的几十万东北军叫板,肆意占领东北全境的这类令先人蒙羞的事件距今也并不遥远。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中,面对外国的商品输入以及资本压榨和掠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崩瓦解,民族经济苟延残喘。除了少数时期(如一战) ,列强因为分赃不均而大打出手、无暇东顾,给中国民族工业赢得短暂的喘息外,绝大多数时期,中国经济都乏善可陈。

 

二、中国梦的现实基础: 经济追赶与超越

如果说中国是携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的,进入现代则是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百年来的屈辱一路踯躅走来的。如何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数十年间,用计划经济手段强力推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对先行发达工业国家的赶超和跨越,一直是中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这种努力的成果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及频繁政治运动的消极影响而大打折扣,但终究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帮助中国赢得了作为大国应有的国际地位,更为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渐进市场化改革路径, 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实现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成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的奇迹。到2011 年,中国的GDP 已经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二,人均GDP 也超过了5000美元。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三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主要农产品、钢铁、水泥、汽车及很多制造业的产品都是世界第一。按照英国法律总和投资管理公司(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 的一项研究,2000 年实现GDP 还是1. 3万亿美元,大致与法国相当。但到2011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接近7 万亿美元,相当于德、法两国经济总量之和。中国目前的GDP 相当于2000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七国GDP 之和。[ 8 ]2012 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主要通信基础设施拥有量、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等许多指标均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有500多种工业品,其中我国的220 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9 ] 观察中国经济跨越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在世界500 强中资企业数量的变化。上个世纪90年代,争取进入世界500 强是中国企业的宏愿,但只有1 家金融国企榜上有名,反映一国综合实力的制造业企业一家也没有。

到了2012 年,中资世界500 强企业已经达到79 家,中国大陆就有70 家之多。意味深长的是,这20多年来中国增加的世界500强企业数与日本减少的世界500 强企业数相仿。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小觑。按照这种发展势头,2020 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可能性很大。

经过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的社会财富仿佛被法术般地从地底下被释放出来,国人的衣食住行丰裕程度是任何前世代都无法想象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也在不断调适。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及至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一步一个脚印,但每一步都很扎实。当代中国是过去漫长历史的延续,从黎民不饥不寒,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伟大的提升和跨越。中华民族终于站到了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门槛旁,我们终于有了梦想的充分理由。

 

三、中国梦的经济困局: 矛盾与挑战

中国经济,经过新中国成立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引来无数世人惊羡的目光。但是,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会发现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国际经济协调、政府治理等层面呈现出来,是实现中国梦必须破解的经济难题。

( 一) 中国经济在微观层面必须直面的矛盾及挑战

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出口虽多,但附加价值较低。多年来,我们通过引进资金、技术,发挥低成本优势,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出口产品大部分处在价值链低端,处在“微笑曲线”的加工组装部分,缺乏自己的研发、设计、自主创新和专有技术,“大而不强”一直是外贸出口的软肋。

其次,中国企业在缺少名优品牌、核心技术的同时,企业信仰缺失问题也不可小觑,少数企业唯利是图,突破道德底线,进行产品仿冒、掺假、造假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人身损害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只是少数企业所为,但损害了中国企业整体的产品形象和信誉,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信心。

再次,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粗放特质,并给全社会带来日益严重的负外部影响,代价巨大。我国单位GDP的废弃物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同时,高污染引发的生态退化问题突出,自然灾害增多,沉淀下来的社会财富减少,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降低人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稳定与环境安全。

( 二) 中国经济在中观层面必须直面的矛盾及挑战

中观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升级缺乏动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而第二产业中的传统产业、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由于缺乏创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引领,以至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诸如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似乎离开了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经济生活中仍缺乏自发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的能动力量,而过多人为干预、设计的产业结构调整,又难免“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怪圈,这就造成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两难抉择:基于市场经济规律不能进行人为地产业结构大调整,但为了结构效益又不能不进行人为地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了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间摇摆的过程,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一哄而起、重复生产、重复建设也就变成了一种常态化的经济现象。

其次,产业组织不合理,过度竞争态势在许多产业死灰复燃。目前,我国钢铁、造船等传统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设备制造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还有一些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趋势。产能过剩与产业组织不合理的反映,折射出我国许多产业长期存在的过度竞争顽疾又死灰复燃。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出现了逆集中化趋势。2011年、2012 年,我国钢铁业产量前10 位的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在当年全国粗钢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48. 4%、45.9%,远低于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家80%左右的集中度。[ 10 ]钢铁是典型的规模经济要求显著的产业部门,技术经济要求少数企业就可以规模化地满足全部市场需求。惟其如此,企业才能有丰厚的利益用于研究与开发( R&D)和技术进步,不断推出更高品质的商品满足市场需要;也只有寡头垄断产业,才能在市场约束明显、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通过企业间的协议压缩供给以适应变化了的需求,形成一种积极的产业整合市场的能力。在过度竞争的氛围中,不仅大量资源被不恰当地滥用,由于利益微薄甚至亏损,企业普遍缺乏R&D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不能适应国内市场需求推出此技术、新产品,越来越依赖国外的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可能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有所不同,企业经济规模方面的限制在初期并不明显,但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固有品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引进利用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可以逾越最初技术壁垒和规模经济门槛,但如果进入企业数量过多、单个企业产量不大,如果遭遇市场需求不振,很容易陷入过度竞争局面不能自拔,造成企业破产、行业衰败。光伏产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这个意义说,所谓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没有截然不同的产业组织规律,规避垄断与过度竞争,在适度竞争的氛围下,让企业拥有R&D和技术进步的动力、具有调节产量整合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是在中观层面形成集约增长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