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阴抱阳一点红——中国文化的形象化特征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7-03-22

「负阴抱阳一点红——中国文化的形象化特征」正文

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两家代表着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主流。到家提倡出世,《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文昌、文化、文明,也往往呈现三者并存的状态。

国学,从强调本土的儒道两家,到东汉时期佛家的介入,形成儒道释三家并存的文化态势。但是,不论儒家的入世,还是道家的出世,说的都是今生今世的事,我们的本土文化尽管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但这些文化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人生彼岸的问题没有做更多思考。

孔子虽然是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育家,却是非常唯物的人。《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常说:“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参加祭祀的时候,也是抱着一种“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心态,一个“如”字,就表明了鬼神的存在与否,实际上是有待商榷的、是可以存疑的。《论语》中记载学生子路向他询问过鬼神生死的问题,而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后世界,他不说。

不说,问题还在,人死之后到底有知还是没知?这是个极端的人生经历,它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正是因为死后世界的不可印证,所以宗教就有了存在的可能。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国后,不管它的教义有多么精微、多么深奥,它在百姓心目中,最重要的是讲了三世因果,把前生后世的事都说了,对我们的本土文化,在思想领域里做了很好的补充。因此,我们在顺境的时候有儒家,积极有为;逆境的时候有道家,顺其自然;遇到生死问题的时候有佛教,这辈子不行了,还可以修来世。所以,因为有了佛教的介入,使得中国人,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有一套套的理论支撑着自己顽强生活。使得中国文化,被形象地称为“清荷白藕红莲花,三教原来是一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负阴抱阳一点红

不仅我们的历史文化是三者并存,世界文明的发展形态大体也是分为三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以侵略扩张、借助战争或者先进技术为对外发展的方式,历史上的一些大帝国莫不如此,我们称之为海盗式文明,元朝游牧式扩张也属于此;第二种方式,是在海盗式文明的侵略下,被殖民化的文明,本土文明程度不够,靠侵略者文明程度高,被提携甚至拔苗助长发展起来的文明方式,我们称之为奴役式文明。但是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独特发展方式,尽管在历史上也曾几次受到外族入侵,但其结果不但没有被入侵者异化,反而把侵略者同化了,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组合部分,元、清莫不如此。这种具有强大包容性、共生性的文明,我们称之为中和式文明。

中和式文明,这是对中华民族发展特征最好的表述,从尧舜禹历代相传的政治心法“允执厥中”,到《中庸》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乃至于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强调和期望的都是中和。和,是“和而不同”,既不同于佛教和尚的“以和为尚”,又不同于其他国家东亚共荣的“大和”。这是区别于海盗式、奴役式的第三种文明方式,是中正平和、公允文明的中和式文明。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