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买彩票的清代人

作者:佚名发布日期:2016-08-01

「爱买彩票的清代人」正文

看清代历史的时候,总能看到鸦片、娼妓和彩票这三座大山,占据了人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彩票作为清代娱乐文化的后起新秀当然也不甘示弱。清代末年,彩票传入中国,并打着"筹赈"名义疯狂盛行并逐渐遍及各省,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清代彩票的盛行和彩票的发展。

彩票是清代人赌博的方式之一,人们说大清天下放眼望去三只鸟:鸽(彩票泛滥)、鸦(鸦片烟毒)、鹞(娼妓遍地),可见彩票的疯狂与盛行。彩票并非中国本土娱乐,那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清代彩票:外国人贩卖

19世纪60年代,吕宋票在上海开始流行。这是一种从吕宋国( 即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 贩卖到中国的彩票。吕宋票是西班牙在它的殖民地菲律宾发行的一种大型彩票,以中国为主要销售对象。

清代彩票:吕宋票

清代彩票:吕宋票

吕宋票进入中国市场后,因没有竞争对手,独领风骚40 年,年销售额约130 万元。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仅1.1亿元,国人对彩票的热衷由此不难想象。

清代彩票:本土"闱姓"彩票诞生

据记载,同治、光绪时期,在中国商贾凑集之所,都出售吕宋票,店面高悬 "吕宋彩票出卖"或悬"发财票出卖",久而久之,自然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有些人对此更是迷恋上瘾,于是在1880 年,杭州刘学询在北京会试时,发行一种"闱姓"彩票。这是中国最早的本土彩票。

清代彩票根

清代彩票根

这个本土彩票是将应试举人的姓氏印在一张纸上,定价出售,由购买的人去猜。等到发榜以后,猜中最多的,依次得头、二、三等彩,类似于买中者得奖,和今时今日买球差不多。

清代彩票:彩物为书籍

有趣的是,这批彩票的创办者皆为在上海的书局,其所设彩物也都是书籍, 故而它们又被称为"书彩筹赈票"。首家书彩筹赈票由翰宝阁书坊于光绪十三年(1887)九月发行,计划售票一万张,头彩可得《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不过, 这家彩票很可能是投机行为,所以仅开彩一次便再无下文。同年底,森宝书局发行了规模更大的书彩筹赈票,其第二次彩票发行量竟达四万张。

尽管绝大多数书彩筹赈票结局不佳,但正是随着它们一度蔚然成风,国人自办彩票的问题开始引起社会上的注意,甚至出现了有利于彩票业的社会舆论。当然,这种彩票的发展状况仍然离不开以义赈为依托。

清代报纸来登彩票信息

清代报纸来登彩票信息

不仅如此,宣统二年的《政治官报》和光绪三十二年的《南洋日日官报》报纸上都有"来函照登"、彩票等信息,可见当时官府对彩票还是比较支持的。

清代彩票:打着"筹赈"继续发行

从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到十五年(1889)初,《申报》刊发了数篇建议仿照吕宋票专设长期发行的彩票以助赈,并由义 赈人士办理的文章。显然,此类舆论无异于对国人自办彩票的合法辩护。与此同时,以"筹赈"为旗号的彩票不但继续发行,还从彩物阶段过渡到了彩金阶段。森宝 书彩票从光绪十五年(1889)起,将彩头换成了彩金,成为国内首家与西方彩票完全接轨的彩票。而在森宝票成功转型后,其他一些公开经营的筹赈彩票亦畅行 无阻。

虽然森宝等彩票后来无疾而终,但它们终究意味着中国近代彩票破冰之旅的完成。

清代彩票登记了详细信息

清代彩票登记了详细信息

不幸的是,彩票在本质上还是算作一种"赌"的娱乐方式,人们无法用很纯正的心态去对待,就算是圣人也无法做到吧,也正是如此,中国近代彩票泛滥的序幕亦就此拉开,此后更多的彩票连义赈旗号都不再需要了。而这种泛滥态势,也不是义赈所能负责的了。

所以,小赌怡情大赌伤身,能否把握好这个度,就看个人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了。

上一篇 」 ← 「 返回列表 」 → 「 下一篇